编码器常见的故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编码器容易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机械损伤 振动:过大的机械振动可能导致编码器码盘、轴和轴承的损伤。
这种振动可能由电机本体的振动引起,也可能与电机运行时输出轴的受力及轴/轴承的磨损情况相关。
冲击:过大的冲击力可能导致伺服编码器码盘、轴、轴承、集成线路板和芯片的损坏。
因此,在使用伺服电机时,应避免其本体受到外力撞击。
磨损:编码器轴和轴承的磨损可能由长期振动或超速运转引起,尽管后者较为少见。
磨损可能产生金属屑和粉尘,附着在线路板上可能导致短路故障。
2. 电气损坏 电磁干扰:在电磁兼容性能较差的环境中,编码器信号回路可能受到高频冲击电压的干扰,导致电路损坏。
线路异常:短路、断路、接错线、极性接反、电源异常等都可能导致电气故障或损坏。
机械损伤引发的电气损坏:轴和轴承的磨损产生的金属粉尘附着在线路板上,可能导致短路故障。
3. 环境影响 物理环境:湿度、温度、滴液、油污、粉尘、腐蚀等污染物可能侵蚀编码器,导致其损坏。
这可能与电机防护等级不足或不当的安装使用方法有关。
电机内部环境:电机轴和轴承的磨损可能产生粉尘和碎屑,影响编码器的散热和润滑。
同时,电机绕组线圈的高温也可能对紧贴其安装的编码器构成威胁,导致电路工作不稳定甚至发热损坏。
在更换伺服电机轴承时,
在打开后盖之前,使用记号笔在轴、电机外壳、编码器活动底座以及编码器活动底座与电机外壳的定位圈上标记定位线,确保拆卸和安装的准确性。
接下来,松开编码器底座与电机之间的固定螺丝,旋开编码器与轴的连接螺丝。
对于圆锥形连接轴,由于连接处较为紧密,可以借助锤子和厚螺丝刀进行操作。
螺丝刀插入时要确保位置正确,以免损坏编码器。
操作时需注意力度,以防编码器掉落摔坏。
拆下编码器后,可以按照常规电机的方法拆卸电机的两个端盖。
然后旋掉两端各四个固紧螺丝。
使用锤子轻轻敲击端盖,将其拆下。
对于后盖,可以采用撞击前轴端面的方式,使其产生裂缝,从而更容易取出。
需要注意的是,转子具有强大的磁性,取出时需要较大的力气。
在固定电机主体于台虎钳上后,可以使用全力拉出转子。
操作时切忌中途停止,以免被再次吸入电机,造成手指受伤。
在拆卸过程中,如果用户不了解伺服电机的内部结构,直接用锤子敲击电机,可能会导致轴承被更换,但电机报废。
这是因为编码器内部有一个玻璃制成的光电码盘,受到锤子冲击后会碎裂。
完成以上步骤后,使用拉马取出损坏的轴承,并更换同型号、同尺寸的新轴承。
接着,将定子装回电机,按照拆卸顺序反向装好电机端盖,并重新安装皮带轮。
按照记号笔标记的定位线,将编码器重新装回原位。
确保所有部件都已正确安装,然后进行电机的初步检查,以确认更换过程没有出现错误。
1、根据查询中国机械网显示,松开编码器底座和电机的两个固定螺钉,拧下编码器与轴的连接螺钉。
2、在移除编码器后,拆下电机的两端盖。
3、使用Ramara生产损坏的轴承,更换相同类型和尺寸的新轴承。
4、将定子装回电机,按相反的顺序安装电机端盖,将皮带轮装回。
5、标记笔所做的原始定位线被加载回编码器。
全国工厂直销、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