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风速仪活动教案
来源:风速仪知识 发布时间:2025-05-15 09:20:12 阅读:946次
摘要 —— 跨学科科学实践:自制风速仪活动教案设计与教学延伸一、项目背景与教育价值在STEAM教育理念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动手实践类科学活动成为
一站式自动化配套零部件 > 厂家直销
德立元专业的技术团队,品质保障
跨学科科学实践:自制风速仪活动教案设计与教学延伸
一、项目背景与教育价值
在STEAM教育理念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动手实践类科学活动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自制风速仪项目通过低成本材料的创造性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流体力学原理,同时融合工程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训练,为中小学科学课堂及课后拓展活动提供可操作性方案。本教案以问题导向为驱动,覆盖物理、数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点,适合8-15岁学生分阶段实施。
二、活动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可验证的问题,例如“如何量化描述风力大小”,激发学生设计测量工具的动机。
工程思维训练
经历从设计草图到原型制作的全流程,培养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迭代优化的重要性。
数据素养提升
学习建立简易分级标准(如1-5级风力),将物理现象转化为可记录、可比较的量化数据。
环保意识渗透
选用废弃塑料瓶、纸杯等材料,强化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三、材料准备与工具清单
基础材料:500ml透明塑料瓶(1个)、竹签或吸管(4根)、纸杯(3个)、大头针(1枚)、量角器(1个)
辅助工具:剪刀、胶枪、防水记号笔、直尺
可选升级材料:轻质轴承、激光切割亚克力板(适用于高阶版本)
四、分步骤操作指南
第一阶段:原型设计与制作(40分钟)

结构分解教学
展示商用风速仪图片,解析旋转杯、支撑轴、标尺三大部分的功能关联。
引导学生用塑料瓶底部切割出半球形底座,作为轴承固定点。
旋转组件组装
将3个纸杯等距固定在竹签末端,形成120°对称结构,用大头针连接竹签与瓶盖中心点。
关键技巧:纸杯开口方向需统一顺时针或逆时针,确保风力驱动有效性。
标尺校准实践
在瓶身粘贴量角器,用记号笔标注0°-90°区间,通过吹风机模拟风力观察偏转角度。
第二阶段:测试与优化(30分钟)
对照实验设计
使用电风扇三档风速(低/中/高)测试装置响应,记录纸杯旋转速度与标尺偏转角度的对应关系。
数据记录表示例:
风速档位 |
10秒旋转圈数 |
偏转角度 |
低档 |
15 |
30° |
中档 |
28 |
55° |
高档 |
42 |
80° |
误差分析与改进
常见问题诊断:旋转卡顿(检查轴心对齐度)、标尺灵敏度不足(减少旋转组件重量)。
引入工程学术语:摩擦力优化、力矩平衡调整。
五、跨学科知识延伸路径
1. 物理原理深化
流体力学:结合伯努利方程解释杯型设计对风能捕获效率的影响。
运动学计算:推导旋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的换算关系。
2. 数学模型构建
指导学生用测试数据绘制散点图,建立偏转角度与实际风速的回归方程。
进阶任务:对比不同杯数(3杯 vs 4杯)装置的数据波动范围。
3. 地理学科整合
关联气象学知识:分析蒲福风级表划分依据,制作校园风力分布图。
拓展讨论:地形对局部风速的影响(楼群间狭管效应)。
4. 艺术设计融合
开展装置美化竞赛,要求兼顾功能性(如标尺可视性)与美观性。
引入工业设计思维:用户需求分析、人机交互界面优化。
六、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
过程性评价维度
设计合理性:是否通过草图呈现结构逻辑,材料选择是否符合力学要求。
问题解决记录:针对测试故障的调试方法及最终解决方案。
成果展示标准
功能性:在3级自然风中能稳定显示偏转读数。
创新性:对标准模型的改进点及其效果验证。
反思与迁移
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将此设计思维应用于湿度、光照等其它环境参数测量工具开发。
职业启蒙:介绍气象工程师、工业设计师等职业的真实工作场景。
七、安全须知与教学建议
工具操作规范:强调热熔胶枪使用时的防烫伤措施,低龄学生需在教师监督下完成切割步骤。
差异化教学策略:
基础版:侧重结构组装与现象观察,适用小学中高年级。
进阶版:增加Arduino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适合初中创客社团。
家校协同建议:鼓励家庭利用生活物品进行改良实验(如用乐高零件替代竹签)。
通过此项目,学生不仅掌握测量工具的制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范式。将抽象物理概念转化为具象化探索过程,为后续学习流体动力学、机械工程等学科奠定实践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