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减速机作为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设备运行效率与安全性。定期拆装维护是延长使用寿命、保障稳定运行的必要措施。本文以标准化作业流程为基础,系统阐述起重机减速机的拆装技术要点与操作规范。
1. 设备状态确认
切断起重机电源并悬挂警示标识,确保主电路完全断电;
检查减速机外壳温度,待冷却至常温后进行作业;
记录设备运行日志,重点标记异常振动或异响位置。
专用工具:液压拉马、扭矩扳手、齿轮拔取器、轴承加热器;
检测仪器:激光对中仪、千分表、硬度检测仪;
耗材清单:高粘度润滑脂、密封胶、无尘擦拭布。
作业区域设置隔离带,非技术人员禁止进入;
操作人员佩戴防滑手套及护目镜,重型部件搬运使用吊装设备。
1. 外部组件分离
拆除防护罩与散热风扇,按顺序解除联轴器连接螺栓;
使用定位销标记输入轴与输出轴相位,避免回装错位;
释放润滑油至专用回收容器,同步清理残留油污。
按对角线顺序松开端盖螺栓,避免单侧受力导致变形;
采用铜锤轻击壳体结合面,严禁使用钢制工具直接敲打;
逐层取出齿轮组时,记录各级齿轮啮合标记与轴向间隙。
对过盈配合轴承使用加热器均匀升温至80-120℃,控制温差不超过50℃/h;
齿轮轴拆卸时采用液压拉马匀速施压,实时监测压力表数值;
精密部件放置于定制工装架,防止磕碰损伤齿面。
1. 齿轮组检测要点
齿面磨损量超过齿厚10%需更换,点蚀面积达20%判定失效;
使用着色法检测啮合接触斑点,正常接触区域应大于齿面60%;
测量齿轮轴直线度误差,超标0.02mm/m需进行校直处理。
清洗后检查滚道划痕,存在剥落或裂纹立即报废;
空转测试异响或卡顿,更换同型号高精度轴承;
游隙值超过原始参数30%时禁止重复使用。
骨架油封唇口弹性丧失或硬化需更换,优先选用氟橡胶材质;
结合面密封胶残留物彻底清除,新胶层厚度控制在0.1-0.3mm;
通气阀堵塞测试,通气量下降50%以上需疏通或更换。
1. 轴承装配控制
冷装法需将轴承冷冻至-30℃以下,快速装入轴颈;
热装法加热温度不超过130℃,避免材料金相组织改变;
装配后测量轴向预紧力,圆锥滚子轴承预留0.03-0.05mm游隙。
依据拆卸标记还原齿轮相位,使用塞尺检测齿侧间隙;
高速级齿轮副间隙控制在0.15-0.25mm,低速级放宽至0.3-0.5mm;
激光对中仪校准输入输出轴同轴度,偏差≤0.05mm。
端盖螺栓按扭矩值分三次紧固,最终扭矩达到设计值±5%;
密封胶固化期间禁止移动部件,常温下静置24小时;
注入指定型号润滑油至油窗中线,禁止混合不同品牌油品。
1. 空载试运行
点动测试正反转,观察有无异常阻力;
持续运行30分钟,检测轴承温升不超过40℃;
使用声级计测量噪音值,85dB以上需排查装配问题。
阶梯式增加负载至额定值,各档位运行时间≥10分钟;
振动检测仪监测壳体振幅,超过ISO10816标准需重新校正;
连续运行2小时后复紧关键螺栓,消除材料应力形变。
首次运行500小时更换润滑油,后续每3000小时定期更换;
每半年进行振动频谱分析,预判齿轮磨损趋势;
建立数字化维保档案,记录拆装数据与部件寿命。
暴力拆解齿轮轴:直接锤击易导致花键变形,应采用专用工具缓慢施压;
密封面处理不当:残留胶体或划痕会造成渗漏,需使用平面磨床修复;
润滑管理缺失:混用油品引发化学反应,加速轴承失效。
遵循上述技术规范,可提升起重机减速机拆装效率50%以上,降低二次故障率80%。建议企业建立标准化作业手册,定期开展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确保维保质量符合特种设备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