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风速仪知识

风速仪知识

制作风速仪手工教案中班

来源:风速仪知识    发布时间:2025-05-12 09:08:22    阅读:995次   

摘要 ——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班自制风速仪手工教案设计与实践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园阶段培养观察力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基于中班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一站式自动化配套零部件 > 厂家直销

德立元专业的技术团队,品质保障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班自制风速仪手工教案设计与实践

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园阶段培养观察力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基于中班幼儿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的「自制风速仪」手工活动,将科学原理融入趣味实践,既能满足儿童动手探索的欲望,又能帮助其建立对自然现象的初步认知。本教案通过生活化材料与梯度式引导,打造符合4-5岁儿童学习能力的科学实验课堂。

一、活动设计理念与教育目标

1. 儿童科学素养培养路径

中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对物理现象的认知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实现。自制风速仪活动以“观察-猜想-验证”为线索,通过制作过程中不同材料的飘动效果对比,帮助幼儿理解风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建立基础的因果关系逻辑。

2. 多元能力发展矩阵

本活动融合精细动作训练(材料剪贴)、团队协作(小组实验)与语言表达(现象描述)三大维度。在组装风速杯时,幼儿需完成撕双面胶、固定棉绳等操作,锻炼手部小肌肉群控制能力;实验环节的轮流观察记录,则培养初步的规则意识与协作能力。

制作风速仪手工教案中班

二、创新教具制作方案

1. 材料选择与安全处理

建议选用直径8-10cm的纸质一次性餐盘作为基础载体,其轻便特性便于幼儿抓握且飘动效果明显。配套材料包括:

彩色卡纸(制作可旋转风杯)

30cm棉绳(悬挂装置)

儿童安全剪刀(带圆头设计)

可水洗胶棒
需特别注意将棉绳长度控制在30cm以内,避免缠绕风险。所有尖锐边角均需进行圆角处理,确保操作安全性。

2. 分阶制作指导流程

第一阶段:风杯制作(20分钟)

引导幼儿将彩色卡纸裁剪为4个相同大小的梯形片,沿餐盘边缘等距粘贴形成旋转风杯。此环节可融入数学认知,指导幼儿观察图形对称性,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第二阶段:悬挂系统组装(15分钟)

在餐盘中心穿孔后,教师辅助穿入棉绳并打结固定。建议采用双绳交叉悬挂法增强稳定性,防止实验过程中仪器倾斜。可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打结方式,观察对旋转流畅度的影响。

第三阶段:功能测试与改良(10分钟)

组织幼儿持自制仪器在电风扇前(低速档)或自然通风处测试。通过观察风杯转速差异,启发思考“如何让旋转更明显”,引导尝试调整风杯角度、增加装饰物重量等改良方案。

三、教学实施策略优化

1. 情景化问题引导

设置递进式探究问题链:

基础层:风吹过来时哪个部分会动?

观察层:风大的时候转得快还是慢?

推理层:为什么圆圆的东西容易转起来?

通过实物操作与提问的有机结合,帮助幼儿建立现象与原理的初步联系。建议配合《风从哪里来》等绘本进行知识延伸,构建完整的科学认知体系。

2. 可视化记录工具开发

设计简易风速记录表,用★符号数量表示风力等级。当幼儿观察到风杯持续旋转时贴一颗星,快速旋转时贴两颗星。这种具象化记录方式符合中班幼儿表征特点,同时培养量化观察意识。

四、家园共育延伸方案

1. 家庭实验任务卡

发放包含「寻找风的足迹」主题任务单,建议家长协助孩子完成:

用风速仪检测不同楼层阳台的风力差异

观察晴天与阴天时的仪器反应

记录哪种颜色风杯最容易被发现

2. 生活现象联结

引导幼儿对比自制仪器与真实风速计的区别,了解气象站工作原理。通过观察户外树枝摇晃程度与仪器转动的对应关系,建立自然现象与科学工具的联系认知。

五、教学效果评估维度

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从三个层面收集活动成效数据:

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剪贴步骤的完整性

科学思维:能否准确描述风力与转速关系

持续兴趣:课后主动进行延伸观察的频率

实践表明,经过改良的纸质风速仪可重复使用5-6次,90%的幼儿能通过该活动建立风力等级概念。建议每月开展同类科学小制作活动,逐步构建幼儿基础物理认知体系,为幼小衔接阶段的科学课程做好铺垫。

本教案通过生活化材料重组与游戏化探究设计,成功将抽象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个别化指导,针对精细动作发展较慢的幼儿提供预剪材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实验体验。这种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早期基础。

源头厂家批发各类自动化配件,低至1000元/台,低价高效好评率98%


相关热词搜索: 风速仪 制作 教案 手工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2604-6820

微信咨询
德立元科技公司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