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隧道工程和矿山开采中,掘进机作为核心装备之一,其动力传动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施工效率。而减速机作为掘进机传动链的关键部件,尤其是老式减速机,因其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成为设备管理中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常见故障、维护优化及升级改造方向展开分析,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实践参考。
老式减速机多采用多级齿轮传动设计,通过齿轮啮合实现动力传递与转速调节。以某型行星齿轮减速机为例,其核心结构包括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及行星架,通过多级行星齿轮组的串联,将电机输入的高转速转化为低速高扭矩输出。
与传统平行轴减速机相比,老式行星减速机的优势在于体积小、承载能力高。然而,其设计存在明显局限性:
润滑系统不足:早期设计多采用油浴润滑,齿轮高速运转时易出现油温过高、润滑油分布不均等问题;
密封性能薄弱:老式密封结构难以完全隔绝粉尘与水汽,导致齿轮磨损加速;
材料工艺限制:齿轮多采用普通合金钢,表面硬化处理工艺落后,抗疲劳性能较差。
根据某矿山设备维修中心的数据统计,老式减速机的故障率是新型减速机的1.8倍,其中典型问题包括:
故障现象:齿轮表面出现麻点或局部断裂,伴随异常振动和噪音。
成因分析:长期超负荷运行导致接触应力超过材料极限;润滑不良加剧金属表面疲劳。
解决方案:
定期检测润滑油金属颗粒含量,使用黏度更高的合成齿轮油;
加装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齿轮啮合状态。
故障现象:轴承温度超过90℃,严重时出现抱轴现象。
成因分析:密封失效导致粉尘侵入,润滑脂氧化变质形成硬块。
预防措施:
更换为迷宫式密封或磁力密封结构;
采用耐高温润滑脂(如聚脲基润滑脂)。
故障现象:减速机结合面或轴端出现油渍,润滑油消耗量增加。
修复技术:
使用高分子密封胶填补箱体铸造砂眼;
螺栓连接处加装弹性垫圈,提升紧固力均匀性。
针对老式减速机的运维痛点,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将开放式油浴润滑改为强制循环润滑系统,配置油泵、过滤器和冷却器。例如,某隧道工程项目在改造后,齿轮箱温度下降15℃,润滑油更换周期从500小时延长至1200小时。
振动频谱分析:通过FFT(快速傅里叶变换)捕捉齿轮啮合频率异常;
红外热成像:定期扫描箱体温度场,定位局部过热区域。
将行星轮材料从20CrMnTi升级为17CrNiMo6,表面采用渗碳淬火工艺(层深1.2-1.5mm,硬度HRC58-62),使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提升40%。
某铁矿企业对EBZ160型掘进机的减速机进行改造:
结构优化:在二级行星传动中增加均载机构,使各行星轮载荷偏差从25%降低至8%;
密封改进:轴端采用组合式密封(橡胶密封圈+防尘迷宫),粉尘侵入量减少90%;
经济效益:改造后设备故障停机时间由每月12小时降至3小时,年维护成本节约18万元。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老式减速机的升级方向逐渐清晰:
智能化运维:集成IoT传感器,实现磨损量预测与剩余寿命评估;
模块化设计:将减速机拆分为可快速更换的功能模块,减少现场维修时间;
轻量化技术:采用拓扑优化设计,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轻箱体重量20%-30%。
老式减速机虽面临技术迭代压力,但通过科学的维护策略与局部改造,仍可显著提升其可靠性与经济性。建议企业建立以状态监测为核心的预防性维护体系,同时结合生产需求制定阶梯式改造计划,实现设备效能最大化。在工业4.0背景下,传统机械部件的智能化升级将成为掘进机技术革新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