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中,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孩子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尤为重要。以“制作简易风速仪”为主题的手工活动,能帮助小班幼儿直观感受风力变化,激发探索欲望。本教案围绕低成本材料、趣味互动、安全操作三大核心,设计适合3-4岁幼儿参与的科学实验课程。
活动目标:
认识风的存在与作用,感知自然现象的奇妙;
学习用简单材料制作可观察的测量工具;
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意识。
1. 基础材料清单
纸质杯(轻便易获取,建议使用一次性纸杯)
吸管(直径0.5cm左右,便于固定)
图钉或塑料铆钉(确保安全性,优先选择钝头款式)
彩色卡纸(用于制作风向标装饰)
胶水或双面胶(适合幼儿操作的粘合工具)
2. 可选辅助工具
安全剪刀(教师提前剪裁复杂形状)
水彩笔(供幼儿涂鸦个性化装饰)
电子秤(教师演示重量平衡原理)
注意事项:所有材料需提前检查边缘是否光滑,避免幼儿操作时划伤。
阶段一:趣味导入(5分钟)
引导问题:
“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树叶被风吹起来的样子?”
“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通过播放风吹动风车、旗子飘动的短视频,直观展示风的力量,引出“风速仪”概念。教师可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模仿大风与小风,帮助幼儿建立对风力强弱的初步认知。
阶段二:动手制作(20分钟)
教师示范将纸杯倒扣,在杯底中心戳一个小孔;
引导幼儿将吸管竖直插入孔中,底部用胶水固定;
用图钉将彩色卡纸剪成的箭头形风向标固定在吸管顶端。
教学技巧:
使用对比色卡纸(如红黄相间),增强视觉辨识度;
邀请幼儿轮流按压图钉,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在纸杯两侧对称粘贴卡纸配重块;
通过增减配重,使风速仪能自由旋转不倒向一侧。
科学原理渗透:
用“跷跷板”类比解释平衡概念:“如果一边太重,风速仪就会像跷跷板一样歪倒哦!”
阶段三:户外实践与观察(15分钟)
分组携带自制风速仪到操场、走廊等通风处;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位置的风力差异:“树下的风大还是空地上的风大?”;
用童趣化语言记录结果:“当箭头转得像旋转木马一样快时,说明风先生来啦!”
安全提示:
选择无车辆经过的场地;
提醒幼儿远离水域、高处等危险区域。
1. 科学角延伸活动
风力对比实验:用风扇模拟不同档位风速,观察风速仪转动速度变化;
气象日志:连续三天记录同一时间段的风力,粘贴天气图标制作统计表。
2. 家庭互动建议
鼓励家长带孩子用矿泉水瓶、筷子等材料升级风速仪结构;
推荐亲子共读绘本《风到哪里去了》《微风与小树》,深化自然科学认知。
五、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1:风向标转动不灵活
检查吸管与纸杯连接处是否过紧,适当扩大杯底孔径;
减轻箭头部分重量,改用薄海绵纸替代卡纸。
问题2:幼儿注意力分散
采用角色扮演法:“要帮农民伯伯测风力啦!”
设置任务挑战:“比一比哪组的风速仪能连续转10圈!”
六、活动价值与反思
通过本次手工活动,幼儿在“玩科学”的过程中实现了多维度发展:
科学素养:建立现象观察-工具测量-推导的思维路径;
艺术创造:个性化装饰提升美育能力;
社会交往:小组合作中学习分工与协商。
教师需重点关注个体差异: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可提供半成品组件分步完成;对兴趣浓厚的孩子,则可拓展讲解高级风速计的工作原理,满足其求知欲。
:将生活素材转化为科学教具,不仅能降低课程实施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这份教案通过符合小班年龄特点的设计,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STEM活动范本,助力孩子在探索中迈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全国工厂直销、发货